小苑晴和︱汪氏小苑晴秋漫记
发布日期:2025-11-05  点击量:10

九月的阳光透过东圈门青石板路旁的梧桐叶,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。我轻叩汪氏小苑朱漆大门上的铜环,门轴转动时,百年前盐商汪竹铭的繁华旧梦,便随着吱呀声在秋阳中缓缓铺展。

穿堂而过,三轴三进的宅院在秋阳下舒展容颜。中轴“树德堂”匾额泛着温润光泽,“树德务滋”四字楷书源自《尚书》,檐下似有先贤教诲流淌。堂前古桂枝叶舒展,金黄花穗在秋阳中闪烁,暗香浮动间,汪竹铭教子读书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——这位安徽旌德皮货商后裔,如何在战火中重建家业,三十岁执掌“乙和祥”盐号,终成晚清扬州盐商翘楚,此刻都在秋阳中变得温暖鲜活。

循着花厅转折,便见“小苑秋深”月洞门。园林在秋阳下更显灵秀:太湖石假山上,爬山虎秋叶斑驳,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碎金;汉白玉栏杆旁,红鲤搅碎一池秋阳,涟漪荡开岁月波纹。东轴“可栖”小园最是妙境,漏窗后修竹摇曳,砖雕“蝠”纹在阳光下清晰可辨——那是汪氏先人“福泽绵长”的祈愿,如今在秋阳中更显生动。暗门与藏宝洞隐在廊下,昔年盐商的防御智慧,此刻成了秋阳中探秘的趣味。

阳光渐柔时分,西轴“迎曦”花厅静候来访。红木椅雕花泛着包浆光泽,金丝楠木“岁寒三友”雕饰在秋阳中挺拔如生,松竹梅枝干舒展,透出坚韧风骨。厅角暗阁藏着1933年《申报》,墨香混着阳光气息,恍若穿越时空,看见汪氏族人议事读书的身影。四子各展所长:长子掌盐号外事,次子涉房地产,三子承皮货业,四子从金融业,各有建树;日寇侵扬时举家迁沪,后代多成学术精英——这宅院不仅是砖木之躯,更是家族精神的容器,承载着四代同堂的烟火气与百年儒商风骨。

暮色初合,夕阳斜照门楼砖雕,“五福盘寿”纹饰在光影中流转生辉。站在“可栖”园六角亭中,看夕阳余晖漫过屋檐,方悟“小苑”深意——非宏大宫殿,而是藏巧雅居,是汪竹铭“富中见雅”的处世哲学,是四代同堂的温暖日常,更是百年未改的儒商风骨与文化传承。

出宅回望,“地官第”三字在秋阳下静默。青石板路仿佛还留着汪竹铭当年的足迹。这方小苑,秋深在砖雕纹路里藏着岁月故事,在木雕刀痕中凝着匠人心血,在暗阁旧报上载着历史记忆,更在每个访客心中——它非冰冷文物,而是活的传奇,是扬州城最温柔的记忆,是时光里永不褪色的秋深。当秋风再拂东圈门,小苑仍将以独有方式,诉说着家族、传承与岁月的永恒故事。


地址:扬州市广陵区文昌中路412号

邮箱:yzmcjs@126.com

电话:0514-87331772

传真:0514-87330750

苏ICP备15019888号-2

 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10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