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东关街的晨雾里,总浮动着旧时光的碎影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,两侧斑驳的马头墙下,某扇褪色的朱漆门扉后,藏着一段被盐商文化浸润的往事——这便是何莲舫的壶园。它如一枚遗落的玉珏,在喧嚣的老街深处,静静诉说着晚清盐商的荣光与苍凉。
壶园:盐商宅第的精致注脚
壶园,的命名暗藏机锋。这座占地不广的园林,以“壶中天地”的哲学,将江南园林的精髓浓缩于方寸之间。青石小径蜿蜒如游龙,引着访客穿过粉墙黛瓦的月洞门,忽见一池碧水托起三两亭台,恍若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。园中假山叠石取法自然,太湖石瘦皱漏透,与池中游鱼、岸边修竹相映成趣,恰似将瘦西湖的灵秀裁下一角,安放在这市井烟火深处。园内建筑布局暗合“明三暗五”的盐商宅第规制。正厅“怀椿堂”的楠木梁柱上,隐约可见“咸丰三年”的刻痕,那是何莲舫初建此园的印记。东西厢房的雕花木窗棂间,阳光筛下细碎的光斑,照见当年盐商宴饮时,青瓷盏中茶汤的涟漪。
何莲舫:盐商与文人的双重变奏
何莲舫,这位晚清扬州盐商,既承袭了盐商家族“贾而好儒”的传统,又以独特的文人气质,在商海浮沉中书写着别样人生。日里,他常着青衫布履,与文人雅士在壶园的“听松阁”品茗论道,将盐商的精明与文人的风骨熔铸成一种独特的生存智慧。最令人称道的,是他对扬州文化的倾力护持。嘉庆年间,他出资重修平山堂,使欧阳修的墨宝得以重见天日;道光年间,他又独力支撑广陵书院,让寒门子弟得以聆听鸿儒讲学。这种“以商养文”的格局,让壶园成为盐商文化与士人精神交融的活化石。
兴衰:运河畔的命运沉浮
壶园的兴衰,恰是扬州盐商命运的缩影。当太平天国的战火席卷江南,两淮盐政崩塌,何氏家族的盐船在长江上化为灰烬。昔日宾客盈门的壶园,渐渐沦为商贾避之不及的“凶宅”。光绪年间的某场暴雨后,后花园的九曲桥轰然坍塌,仿佛是命运最后的隐喻。
民国初年,何家后人将壶园典当给钱庄,园中奇石被运往上海,藏书散落民间。抗战时期,日军的炮火更是让这座园林满目疮痍。直到1980年代,文物部门在废墟中清理出半块残碑,依稀可辨“何氏壶园”四字,才让这段历史重见天日。
重光:市井深处的文化守望
今日的壶园,虽已褪去昔日盐商宅第的奢华,却以另一种姿态融入东关街的肌理。修复后的园林,保留着“一勺代水,一拳代山”的造园精髓,而何莲舫的书房旧址,则成为展示扬州盐商文化的微型博物馆。
春日午后,漫步壶园,可见老扬州在紫藤架下摇着蒲扇,讲述何莲舫“以盐易书”的旧事;夏夜时分,月光洒在残缺的假山上,恍若看见当年盐商与文人举杯邀月的身影。这座园林,早已超越了物质的存在,成为扬州人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图腾。
当东关街的游客们匆匆掠过壶园斑驳的墙面时,或许不会想到,这方寸天地间,曾上演过多少商海沉浮、文心浩荡。正如园中那口百年古井,井水依旧清冽,映照着历史的天空,也浸润着当下的时光。而何莲舫的故事,就像一缕袅袅茶烟,在壶园的每一个转角处,久久不散。
地址:扬州市广陵区文昌中路412号
邮箱:yzmcjs@126.com
电话:0514-87331772
传真:0514-87330750